1.台湾茶业远在明代已有,惜可稽文献无多,无以详述。而引台湾茶业步人坦途,却起于嘉庆年问柯朝氏之调查倡导,且始自台北县。当时产制技术悉仿白福建武夷,亦可断定当时茶叶之制造全属乌龙茶。
2.台湾茶叶最早对外输出是乌龙茶,由于质量优良,引起外国茶商的注意与积极之奖助,因而台湾乌龙茶之外销,迄今仍常假外人之手。
3.清代台湾乌龙茶较有规模之制造,可以推断系始于柯朝氏嘉庆十五年(1810)由武夷引种后五十七年之事。当时台湾制造之茶均系粗制乌龙茶,大部供应岛内之消费。清咸丰八年(1858)因本国为英法联军战败,迫使缔结天津条约,并规定台湾府(今台南市)之安平港,辟为国际通商口岸,当时香港之恰和公司(Jardine metheson & Co.)曾派员来台收购粗制乌龙茶,或许此即为台湾粗制乌龙茶输出之始。咸丰九年(1859),因天津条约,增辟淡水港为国际通商口岸之后,台湾始有少量之粗制乌龙茶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再行包装运销。白此以后,茶叶运往福州之数量,年有增加。其后同治七年(1868),英商杜德氏深感台湾粗制乌龙茶,每年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再行包装,以备运销,实有许多不便。因此,杜氏乃改变方针,聘请福州茶师,购买福建制茶器具,来到台北依照福州方法,从事乌龙茶之精制试验,结果成功,此为台湾经营精制乌龙茶之先声。同治八年(1869),杜德氏鉴于精制乌龙茶在台湾试制成功,于是进一步计划,在台北市艋舺(今万华)地方,创设精制乌龙茶厂,经营大规模乌龙茶之精制事业,这是台湾创设乌龙茶精制厂之开始。由此亦可以见到杜氏对于台湾乌龙茶之经营与发展,颇有重大之贡献。值至同治十一年(1872),在台湾经营台湾茶叶出口之洋行有五家之多,在台北茶叶市场争购乌龙茶,使台湾茶叶售价逐步增高。当时台北一般茶商莫不利市三倍,因而刺激各地茶农,更加努力茶业增产工作。此对台湾茶业之发展确有莫大之贡献。这一时期可称为清代台湾乌龙茶业的黄金时代。其后在日本占据台湾以后(1895),日人锐志经营,一面积极扩展茶树栽培面积,由台北区渐次扩展至新竹。依据新竹县茶业述要有云:「光绪三年(1877),台北县下之七星,文山区域,产茶达到最盛时期,而其风势,犹未波及新竹县下。迨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进占台湾初期,积极扩展茶业,本县茶业,乃得乘势而起」。在贸易方面,加人了三井及三菱洋行二家,积极对海外市场宣传与推销,遂使台湾乌龙茶每年外销不断增加。自1895至1919年之二十四年间,每年出口数量都在一千四五百万磅之钜,占茶叶总出口之首位,一直是领导台茶外销。当1920年以后,全世界面临经济恐慌,加以瓜哇红茶大批运到美国倾销,竟把台湾乌龙茶之良好美国市场抢夺了,输出数量锐减。自此以后,印钖爪等产茶地区,努力改善质量,研究饮茶的嗜好,努力去迎合市场需求,乌龙茶销路遂致一蹶不振。迨至1941年,日方发动太平洋战争,海运阻滞,台湾茶叶无法外销,乌龙茶遂绝迹于世界茶叶市场,致使原来爱好乌龙茶的顾客,尤其是美国的消费者,改变了饮茶习惯,几乎把乌龙茶遗忘了。本省光复后,台湾省茶业界看到乌龙茶的产销之兴衰影响台湾茶业甚为深钜,一再努力推销,无如受内外诸种环境所限制,每年推销数量甚为有限。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台湾乌龙茶史略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台湾茶叶网 - 台湾茶|台湾十大名茶|台湾茶叶网将不断更新,丰富大家对台湾茶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