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种茶起源

台湾茶叶网 06/14 包种茶 包种茶的由来

A- A+

在早期,台湾出产的茶叶只有乌龙茶一种,内、外销售甚佳。但自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由于受到世界茶业不景气的影响,外销锐减,因台湾茶叶价格高于其他地区,无利润,终致台北专门出口乌龙茶的五家洋行停止收购,遂使乌龙茶有行无市,陷入绝境。部份茶商为求生存,就将台湾乌龙茶运至福州,改制成包种茶,这种新口味的茶叶,当时称为花香茶,也开启了从乌龙茶改制成包种茶之先。
包种茶与乌龙茶息息相关
台湾由于气候温暖,空气潮湿,雨量均匀,土壤富于有机质,适于茶树之生长,自古就有野生茶树,但真正有经济价值的茶树,一般相信茶花树是距今约200余年前,中国大陆移民到台湾时,由福建移民柯朝氏所带来的闽茶品种,首先种植在鱼坑(今台北县瑞芳地区),发育极佳,继而石碇、深坑、拳山(现今文山)、大坪山、远及新竹等地,也相继植茶。但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以前,台湾茶只有乌龙茶一种。
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福建同安茶商吴福源(吴福老)深感将台湾茶叶运至福建改制包种茶,运费贵、风险大、成本重,实际获利不多;为求降低成本,遂带茶师来台,在台北设源隆号,就地直接加工生产包种茶,同年即销售国外,成为台湾包种茶外销之始。而南港包种茶据载是清朝光绪年间福建安溪王、魏二氏见台北州七星郡大内樟栳寮(今南港大坑)一带,风土相当适合茶树生长,因而引进茶树栽植,并精研包种茶产制技术,传授指导乡人,为台湾包种茶规模量产之始。
包种茶是福建制茶的特殊技巧,茶叶采摘下来后就在该地焙制成团茶,进贡京师。因宋代皇帝皆嗜饮茶,徽宗更是品茶高手,因此对茶的质量要求甚高,亦带动了制茶技术的竞争,闽浙一带每年举办茶叶比赛,最盛时有二十二省六百余县参加,选出与赛中上好品种二十余种,其中以武夷茶的香气、滋味最佳。所谓「包种茶」是武夷「岩茶」的制造方法之一。
关于包种茶名称的由来,可以阅读为什么叫做"包种茶"一文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包种茶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台湾茶叶网 - 台湾茶|台湾十大名茶|台湾茶叶网将不断更新,丰富大家对台湾茶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