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茶叶有着一句话「南乌龙,北包种」,身为台湾特色茶之一的文山包种茶,以清爽自然的花香闻名,说到它,就先来讲讲背后的历史故事吧!
包种茶的故事
早期台湾产出的茶叶只有乌龙茶一种,不管对内、对外销都很受欢迎,但在1873年因为世界的不景气波及,使茶叶滞销,茶农茶商苦不堪言。
为了生存,茶商将一些茶叶运至福建进行薰花制成花茶,以四两装成一包再以毛边纸包成四边形,之后盖上茶名与行号的印章,成为「包种茶」或称「包茶」。这样的口味受到国外市场的亲赖,自此,包种花茶开始受到重视。不过因为要运到对岸加工使成本及风险都提高不少,遂将茶师请来台湾,直接在台湾制作。
说到包种茶绝对会提到的两人就是,王水锦先生与魏静时先生,他们就是研发出现今包种茶制法的重要人物。接续上面所说的,最早所谓包种茶是指薰花过的茶,也就是香片,但王魏二人研发出了无须经过薰花加工就能散发自然花香的包种茶做法。
而他们俩人的制法不太一样,王水锦先生是以武夷茶制法制作成的乌龙茶去改良包种茶,茶汤色偏红,称「文山式制造法」;而魏静时的方法则较为新颖,制法是他自创的,茶叶外观紧实卷曲,茶汤金黄蜜绿、清香宜人,称为「南港式制造法」,也就是现今台湾文山包种茶的雏形。
当时日本政府发觉至茶的功夫必须要传承下去以免失传,因此选择南港大坑栳寮开设「南港包种茶讲习会」,由王魏两人担任讲师,举办制茶与栽种的讲习会等推广活动,成为现代包种茶的基础,使包种茶产制逐渐扩及文山地区,包括石碇、坪林、新店、木栅…等地,而南港则成为包种茶的发源地。
当时生产的地区(先今新北与台北)在日治时代隶属于台北州文山郡管辖,而统称「文山包种茶」,所以并不是现在的台北市文山区而已喔!
文山包种茶的制程与特色
文山包种茶属于部分发酵的青茶中发酵程度较轻的茶,主要的茶树品种以青心乌龙及台茶12号为主,制造过程为:茶菁摘采→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炒菁→揉捻→解块→干燥,茶菁原料以对口叶质柔软、叶肉肥厚色呈淡绿者为佳,避免采过嫩的茶菁使成茶苦涩、香气不足。
文山包种茶茶乾外观墨绿带油光,条索紧结自然弯曲;冲泡后,茶汤金黄蜜绿;入口甘醇,且带有优雅的清鲜花香,是特别注重香气的一种茶类,香气要清扬,滋味要甘醇活泼!香气纯净自然,宛如天真无邪的「纯真稚子」,或者说是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给人一种愉悦活泼的青春气息。
包种茶的加工,不论从加工层次或手法来论,它就像呵护情窦初开的少女,极尽温柔体贴,小心翼翼,一路小心呵护到底。由于轻发酵茶,包种茶大部份成份未氧化,所以风味比一般乌龙茶还要更近似绿茶,滋味介于绿茶与冻顶乌龙茶中间。
如何冲泡
温壶以沸水倒入茶壶、茶海、茶杯等茶具后倒出,冲洗茶具可去除杂味也能使茶具温度上升使茶叶有较好的舒展。
置茶茶量约空间3分满(约6-9公克),一个人习惯增或减茶量。
注水水温约90°C,注入后浸泡60秒倒出即可饮用,第三道茶后逐次增加20-30秒的浸泡时间。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文山包种茶 台湾茶的启迪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台湾茶叶网 - 台湾茶|台湾十大名茶|台湾茶叶网将不断更新,丰富大家对台湾茶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