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剑潭活动中心,台北茶联所举办「台茶之美」的演说中曾提到「茶」为什么要烘焙?不外乎下列几个原因:
减少水份以耐久存
青茶类的茶叶成品含水量超过8%则茶叶质量不稳定性相对提高,茶乾颜色由墨绿转黄绿,茶汤由淡色明亮变深而混沌,茶香由清香转闷黄香,甚至夹杂许多怪味,这对讲求清新的茶叶是很大的伤害。
去除杂味及异味
茶叶的成品中杂味及异味形成的原因很多,一般较常见的含水过高,放弃茶叶位置不当,例如放茶于衣柜的樟脑味,如果你的茶吸到了衣柜的樟脑味,那么即使再焙火也无法完全去除。
靠烘焙较可去除的杂味,大致是初期水份或日晒味、轻闷味、茶叶制造过程中少许杂异味。但在烘焙的过程中,茶叶清香都会有所损耗。
较难去除或不能去除杂异味约为,霉味、陈味、油味、鱼、肉味、菜脯味、茶叶产地地质味,或施肥、浪菁、炒菁、烘焙不当所产生的杂异味。
改变茶叶的风味及内容物
40年前台湾茶的半发酵茶80%是烘焙过的,因为当时运送、保存、销售及饮茶习惯造成,久而久之也建立茶叶产区的特色,例如:冻顶乌龙茶中发酵中焙火而显现的带甜花香;木栅铁观音中、高发酵重焙火展现的花菓香,另人回味无穷,这些特色至今仍无可取代。
近年来新茶区的突起,清香茶的流行,焙火茶渐渐被遗忘,但有些人还是会回头找寻焙火茶,因为喝到焙火茶就像见到老朋友的感觉,也有些是因体质较寒或胃较弱者爱喝茶,无法承受清香茶的寒性而转向烘焙茶。
有焙茶的人都可体会到焙茶的焙笼上层都会结白色霜状物(茶碱)这也可能是造成体寒或胃弱者的不适的原因之一,至于现在焙茶多数是应消费者要求,调节比赛茶及个人创作,因为焙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焙茶过程中旷日费时,损失茶叶的重量,且须承担焙火失败的风险。
所以谈到焙茶时,对于原料的选择不得不慎重,其实焙茶师与雕刻师相同,要慎选素材,依个好的雕刻师傅看一块木材,会先看材质再看纹理,型态依据这块木材的特性刻出最好的作品,焙茶师傅看到一个茶样则会先行冲泡,看茶叶的产地、季节、粗制过程中有何不适烘焙的难题。同时暂定焙火的时间、火温、烘焙的次数及熟度(几分火),在焙火的过程中需经常试泡以确定焙火仍依焙茶者的意愿在进行中,如果无法如愿,则有加温、降温、延时起炉等因应方法。
每一次焙茶对焙茶师傅都是新的挑战,但焙茶师却永不退缩,因为焙茶师傅焙出一笼按他意思的好茶就像是一件属于他个人的艺术品,每当品茶者对焙茶师的一句赞美,则是焙茶师的无上光荣。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木栅铁观音的烘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台湾茶叶网 - 台湾茶|台湾十大名茶|台湾茶叶网将不断更新,丰富大家对台湾茶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