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叶外观不符规定,冻顶茶叶生产合作社举办「冻顶老茶」评鉴会,缴交规定茶样必须是半球形,但仍有许多条形茶样出现,因此这些不符规定的茶样不必评鉴就必须淘汰掉,主要原因是非属当地的特色茶,另一因素是这些条形老茶用1斤装的瓮,是容纳不下的。早年布球揉捻机和束包机尚未发明,多数以手工揉捻,茶叶外观不似现今球形的紧结程度,这也是评审判别年代的参考项目之一。
2、发霉的茶样,因含水量过高导致微生物滋生,外观带有灰白色或是粉末,带有厚重霉味。有的虽经过高温烘焙,但霉味仍然存在,站在主办单位立场必须对消费者负责,必须要淘汰掉。
3、重焙火带有明显焦味茶样,有些坊间认为陈年茶必须重烘焙,利用高温产生梅纳和焦糖化反应,使茶叶外观呈现炭化的黑色,茶汤水色呈现深褐色,虽然会有滑顺甘醇之滋味,但明显带有焦味,这是不对的观念。因为高温焙火容易使茶叶失去活性,挥发性成分不再,很难持续所谓的后发酵作用。
4、异味的茶样,茶叶含水量过高或是贮存环境不良,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其他气味,如香水味、木头香或是其他杂味等。
5、作假的茶样,利用湿热的原理加速茶叶的氧化,但画虎不成反为犬,成为四不像。或是添加香精产生樟香或是参香等香味。
6、贮藏年份不足的茶样,3-5年份的茶样为进入后发酵初始时期,十余年的茶样虽然带有酸味和旧茶味,但苦涩味仍重,水色仍偏向包种茶的橙黄色。这类茶也是评审不能接受的。
7、未捡梗或是有其他杂物,优良茶评鉴外观和形状是基本的要求,如果还带有其他杂物如棉絮及纸片,代表参赛者不尊重评鉴方式,因为连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
8、以其他茶类混充老茶,有些不肖业者以发酵程度重和重烘焙的茶类,如红乌龙试图蒙骗过关,这是评鉴者绝不容许发生的。
9、缺乏贮存、存放老茶的观念,早期的库藏茶,因茶农贮存观念不正确或是放置地点不对,导致许多质优好茶产生劣变或风味不佳非常可惜,参赛者一定要建立陈化和存放的基本知识,否则优质老茶是不会呈现的。有兴趣业者可上网参考茶业改良场茶叶专讯92期「陈年老茶的陈化与贮存」这篇文章。
「冻顶老茶」评鉴分茶王奖及金、银、铜牌和优良奖,想要入选金牌奖贮放年份起码要有二、三十年以上的漫长岁月催化,缓慢的自然转化作用,促使茶叶外观色泽转成深褐色甚至黑色,且要有香气和滋味特色的呈现,才能得到「茶王奖」的殊荣。「老茶」不是烘焙出来的,焙烤观念是近年茶商发展出来的行销手法,利用高温烘焙使茶叶外观呈现炭化的黑色,谎称是陈年老茶。这些焙烤出来的老茶,很容易用新茶来作假,且喝了容易上火,甚至有锁喉之感觉,在此呼吁茶农和茶商千万不能误导消费者。真正的老茶是不会有炭味(焦味),老茶经岁月长期自然发酵,气味陈香或是带有特殊香气、入口滑顺甘润、甘甜无刺激性,久泡不涩,非常耐泡,这是一大特点。
结语
台湾老茶是近年开始流行的特色茶品,颇受一些爱茶人士收藏。但优质的茶品是可遇不可求,特别是在台湾高温多湿的环境里,贮存良好的陈年老茶更是难寻。半球形的冻顶乌龙茶发展也有近五十年的历史,行销多数是以茶农自产自销之方式,因此常会有一些库藏茶留存。冻顶茶叶生产合作社有感这些有发酵的优质好茶,弃之可惜,希望借着「冻顶老茶」评鉴,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也希望消费者能够买到真正优质的台湾老茶,当作传家宝典藏。
笔者参加「冻顶老茶」多年的评鉴工作,觉得台湾发展老茶,确实是有商品价值与未来性,但老茶定义与品茗、贮放正确观念的建立,更是笔者所执着的。这些观念的建立有赖评鉴者、茶农、业者、合作社、传媒,甚至消费者共同视为无可推卸的责任,如此在各界共同推广下,做好扎根工作,相信「冻顶老茶」能走出一片天地。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冻顶老茶评鉴常见的缺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台湾茶叶网 - 台湾茶|台湾十大名茶|台湾茶叶网将不断更新,丰富大家对台湾茶叶的认识。